《解密南海》第二章世界历史中的南海
正在加载上一章

第二章世界历史中的南海

发布时间:2016-07-20 14:45:23      字数:4275字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是历史形成的,无可辩驳。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历史中,南海又是否与国人的记载相同?

16世纪初西方人东来,频频来到中国沿海,企图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阿尔瓦雷斯(JorgeAlvares)。阿尔瓦雷斯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抵达中国南海海域的西方人。

葡人巴洛斯(JoaodeBarros)记载:1514年,阿尔瓦雷斯乘坐中国帆船于6月抵达广东珠江口的屯门岛(Tamao,即伶仃岛),在那里竖起刻有葡萄牙王国纹章的石柱。当时南海是中西航海交通的必由之地,随着西方人的到来,南海诸岛也渐为西方所知,并开始出现在他们的记载中。

最早记载南海诸岛的西方文献是佚名葡萄牙人于1522年绘制的《世界地图》,图中在靠近越南中部海岸绘有一南北走向的长带形状的沙洲,并标有“barrairs”之葡文,意为“石栏”。

然而,在18世纪中叶之前,西方人对南海诸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般只绘成沙粒状,没有注出具体地名。大约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南海进行勘测,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认识才逐渐清晰,并对其中的一些岛礁和沙洲进行命名。

1784年,英国人达尔瑞姆剖(AlexanderDalrymple)的“中国海滩礁列举”(Mr.Dalrymple'sAccountofShoalintheChinaSea)是从1685年到1784年间外国船唯一记录的关于南海诸岛礁滩暗沙经纬度的西方文献。达尔瑞姆剖是苏格兰第一位开创南中国海经纬度海路测绘研究的地理学家,1737年7月24日生于爱丁堡附近的新黑尔斯(NewHailes)。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后驻印度的马德拉斯。1759年,他首次抵达广州。1765年回到伦敦,后来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1779年成为印度海路总测绘师,直到1795年成为英国海军第一位水文地理学家,即英国海军官图局总测绘师。1771年,他出版了一部《中国海海图纪事》(MemoirofaChartoftheChinaSea)。该书经过修改于1786年再版,“中国海滩礁列举”即出于1786年版的《中国海海图纪事》,原名“中国海”(ChinaSeas)。“中国海滩礁列举”对1685-1784年间绝大多数是英国船只测绘的南海诸岛近80座滩礁的经纬度和对滩礁自然地理的描述首次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整理,并且据此出版了有经纬度的海图,价值极大,当时风行一时。

18世纪后期,罗斯船长首次记录了中国人在南海上从事造船、航海和生产活动。

罗斯生于1780年,是一位著名的水文地理学家,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首位测绘者。罗斯任印度海军总测绘师(MarineSurveyor-GeneralforIndia),在孟买主持工作直到1849年。他被称为“印度测绘之父”,他的测绘方法是科学的,对南中国海的测绘贡献尤多。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孟买地理学会会长。1807年,罗斯受霍尔斯布尔格的派遣,赴中国沿海和东沙、西沙测绘和绘制海图。1808年,他在西沙群岛考察就见证了海南人在西沙的生产生活状况。1811年、1817年他又赴南沙群岛勘测。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南海诸岛的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组群岛,距离中国大陆也最为遥远,然而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水产种类繁多,尤其是盛产海参、海龟和鱼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与人们所想象的相反,遥远的地理距离并未成为中国渔民的障碍,他们为南沙丰富资源和物产所吸引,很早就来到这里从事开发活动,其足迹遍及南沙各岛礁,因此南沙群岛也成为四大群岛中渔民分布最广,开发活动最活跃,以及居住时间最长的地区。

罗斯船长在南海考察时,就看到来自中国海南的渔民来到南沙群岛的浅滩和沙洲,从事捕鱼、采取海参和海龟壳的生产活动,并在这些岛屿居住,其生产活动甚至远至婆罗洲以北的曾母暗沙。

1826年霍尔斯布尔格的《印度航海指南增补》记述了罗斯船长1817年在南海考察:根据罗斯的观察,“海南岛有大量的渔船,这些渔船是用坚硬的木料建造的,而不像其他中国船用枞木建造,因此航行速度很快。这些渔船很多每年出海捕渔两个月,远航至离家乡七八千英里,去采集海参和寻获海龟壳及鱼刺,他们来到南海的东南部许多的浅滩和沙洲(南沙群岛和曾母暗沙)寻找这些东西。他们在3月启航,先来到(南沙群岛)北部的沙洲,留下一两个船员和几罐淡水,然后航行至婆罗洲邻近的一些巨大的沙洲,继续捕鱼,直至6月上旬才带他们同伴和收获物回来。当我们在南海的岛礁时,遇到很多这样的渔船”。

此后霍尔斯布尔格《印度指南》1827年版、1836年版、1843年版和1852年版,以及1879年英国海军官图局官方正式版的《中国海指南》也有相同的记载。以上的记载说明,当时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已经远达婆罗洲附近的曾母暗沙,其生产生活的范围遍及南海诸岛,南海诸岛是中国渔民的家园,在霍尔斯布尔格等人的书中均未提及越南人或菲律宾人在南海诸岛的任何活动踪迹,说明他们尚未涉足南海诸岛。

在西方人的笔下,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的岛礁主要有:郑和群礁(TizardBankandReefs)和太平岛(ItuAbaer)。

郑和群礁是南沙群岛最大的群礁,也是中国渔民在南海群岛和曾母暗沙海域进行开发经营的基地。1879年英国海军官图局《中国海指南》官方正式版对中国海南人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状况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在郑和群礁,“在大多数岛屿上都可以看到海南渔民,他们靠采集海参和海龟壳作为生计,其中一些人在这些岛礁生活了几年。来自海南的帆船每年都来到南海的岛礁,为他们带来了大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而渔民则以海参和其他产品作为交换,并把所赚的钱寄回家。帆船在12月或1月从海南启航,在东南季风到来之初返航。在太平岛上的海南渔民要比其他岛礁上居住得更加舒适,岛上的井里的淡水也比其他岛礁的更好”。

芬德雷的《印度群岛、中国和日本航海指南》也有同样的记载,并对中国渔民生产生活的敦谦沙洲(SandCay)、舶兰礁(PetleyReef)、安达礁(EldadReef)、鸿庥岛(NamyitIsland)、南薰礁(GacenReefs——原文如此)等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水文作了详细描绘(72)。从上述的记载来看,来自中国的海南人在南沙群岛已经从季节性的捕捞生产发展成为常年的生产开发活动,由于生产开发的需要,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从临时性的居住发展为长期定居的生活,并因此与海南岛建立起定期的贸易关系,除了渔民之外,还有商人也络绎不绝地来到南沙群岛,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可见当时在南沙群岛生活定居的海南人不在少数,南沙群岛同样是中国人的家园。

南沙的国人家园维持到20世纪初,直至日本和法国入侵南沙才暂时中断。1915年美国海军官图局编,美国政府出版办公室出版的《亚洲指南》记曰:郑和环礁及其岛礁(TizardBank,withReefsandIsland)“岛上有一些树,在8-10英里远可以看到。在大部分的岛礁上都可以看到中国渔民,他们靠采集海参和海龟壳作为生计,其中一些人在这些岛礁生活了几年。来自海南(东京湾)的帆船每年都来这些岛礁,带来了大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中国渔民以海参和其他产品和他们进行交换。这些帆船在12月或1月从海南启航,在东南季风到来之初返航。淡水可以在太平岛找到,水质比其他岛礁的要好”。但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海西海岸航行指南》已不见这条记载,反映了日、法的侵略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双子群礁的生产生活亦从日本方面的调查得到证实。

据日本《新南群岛沿革略记》记载,清朝同治年间,中国人在南沙群岛的北子岛上建有坟墓和神庙。1918年,日本海军退伍中佐小仓何之助乘“报效丸”往南沙群岛探险、调查矿产资源状况,曾到达双子岛等南沙岛礁,其在《暴风雨》一书中记载:“我们在南子岛上遇到三位中国渔民,携有罗盘和地图,从事渔捞生产”。1932年,日本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记载,“西沙岛(即西沙群岛),中国广东省南端的群岛……古书中时以七洲洋之名出现。中国政府恐该岛为他国所夺,派委员进行调查,计划加以经营。”

1939年日本台湾总督府派内务局地理课主管池田一德等五人到南沙群岛调查,其复命书云:“此群岛不但属于中国领海,且在文献中早已有人居住之实证,在北子岛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1872)翁文芹,另一载同治十三年(1874)吴××。”日本人若林修史、平田末治《新南群岛之今昔》一文中,记载1933年8月三好和松尾乘第三爱缓丸调查南沙群岛时,在北二子岛东面民房中看到“从海南岛来的两个中国人”,在南二子岛南面也“住有三个中国人”,日本所称的“北二子岛”和“南二子岛”即今北子岛和南子岛。

当时国人足迹遍及南沙各岛。不少外国文献都记录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中国人在南沙群岛生产、生活的事实。

1921年8月28日,法国内阁总理兼外长白里安宣布:“由于中国政府自1909年就已确立自己的主权(指李准巡视西沙群岛事),我们现在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法国1933年出版的《世界著名之殖民小岛—中国海的小岛屿》一书明确记载:“九岛之中,惟有华人居住,华人以外并无其他国人。当时西南岛(即南子岛)上计有居民七人,其中有孩童二人……其他各岛,亦到处可见渔人居留之遗迹。”1965年,法国出版的《拉鲁斯国际地图》中,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的中国名称用法文进行标识,并在各岛名称后注明属于“中国”。

1923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中国海指南》记载,在安波沙洲发现有中国人的“陋屋之遗迹”;“地萨岛(即今郑和群礁),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岩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它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并记载太平岛“常为海南渔民所栖止,捕取海参及贝壳等”。1938年4月,英国派出军舰非法勘察南沙岛礁中业岛、西月岛、马欢岛、费信岛、太平岛、南威岛以及美济礁,发现很多岛礁上有中国神庙和建筑。英国外交部1972年的文档中援引美国文献资料写到: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张应当追溯到15世纪,其证据不仅包括各种地图,也包括历史事实,即“自古以来中国渔民每年都会到南沙群岛捕捞作业,这些渔民为了在岛屿周边水域中捕捞曾一直住在各岛礁上”。

美国在统治菲律宾时期,由美西与美英三个双边条约确定了菲律宾领土界限,即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签订的《巴黎和平协议》,1900年《美西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的条约》,1930年美国与英国缔结的《关于划定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之间的边界条约》。中国南沙群岛及黄岩岛均不在条约规定的菲律宾领土范围之内。1933年,在法国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九小岛事件”中,美国国务院明确宣布:“既不考虑该群岛为菲律宾之领海,复以该问题无关菲律宾之利益。”1961年,在美国出版的《哥伦比亚平科特世界地名辞典》中,对“南沙群岛”条目的表述是:“南中国海的中国属地,为广东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我国人就在南海诸岛从事生产开发活动,并长期居住,这不仅为中国史籍所记载,也为大量国外文献所证实。在西方人的笔下,南海诸岛,无论是西沙还是南沙,很早就是中国人的家园,并勾勒出一幅人海相依的生动画卷,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无主之地”。中外史籍有关中国渔民和商人在南海诸岛活动的记载,与至今仍然保留着的国人在各岛所种植的椰树,他们居住的遗迹、水井、小庙、开垦地和坟墓,都足以互相印证:中国人是南海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也是南海诸岛唯一的主人。

温馨提醒: 搜索并关注公众号“梦想看书”,领取看书福利
<上一章 上拉阅读下一章 下一章>
点击右上角“...”-选择“浮窗”按钮后再退出,轻松找到上次阅读记录。